今天
中央文明办9月2日在甘肃省嘉峪关市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并发布8月“中国好人榜”。经地方初审和网上集中展示、网友点赞评议,共推出103位中国好人。其中,我省5人荣登8月“中国好人榜”。 他们分别是: 心系患者潜心专研30载 推动中医科学发展的陈玉。 钻研业务勇摘比赛桂冠 用“勤学”书写芳华的气象员孟丽红。 刻苦钻研申请专利10余项的节能减排发明家王爱英。 办小学报家乡资助千名贫困学生的赵文学。 一人撑起一个家 全心照顾残障祖孙三代10余载的董占花。 跟着文明君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陈玉,女,47岁,主任中医师,现为廊坊市人民医院知名专家,中医科副主任。1992年到廊坊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工作至今,陈玉医生治愈的患者无数,她以振兴中医为己任,开拓进取、锐意创新,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多种顽疾及疑难重症的治疗独树一帜,广受赞誉,影响力覆盖廊坊全市各地,甚至京津地区的患者也前来找陈玉医生就诊。陈玉医生在国家、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7篇,领导科研项目五项,荣获2019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廊坊人、河北省医药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医药卫生工作者”、廊坊市首届十大影响力公关人物等荣誉称号。 敬业奉献,心系患者 陈玉医生风雨无阻,数年如一日承担着巨大的门诊工作量,恪尽职守,患者为先。医院的上班时间是早晨八点钟,陈玉却有着自己的工作时间表。每天早晨7:30之前陈玉准时到医院,风雨无阻。由于医术精湛,有很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找陈玉大夫看中医的人越来越多,加班加点成了常规,工作量极大。但即使在极度疲劳时,她也会认真地对待每个患者,因为她知道患者挂她的号很不容易。中医科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疾病,内、妇、儿、外、甚至五官科、皮肤科……因此陈玉见过形形色色的患者,也深刻了解到一个病人给家庭带来的痛苦,她说,“一人向隅,满堂不乐,对一个家庭来说,多了一个病人,就少了一份快乐。”每当治好一个患者,她都为患者和亲属感到高兴:满身皮炎的女孩在夏天终于可以穿短袖穿裙子了;手术伤口不愈合的老伯终于摆脱病痛了;被称作“小病秧子”的孩子终于上课全勤了……这样一种喜悦,是不经艰辛感觉不到的喜悦。在SARS、禽流感等疫情期间她不避风险,坚持战斗在临床一线,积极参与疾病的综合防治,为本地区疾病的防控做出了贡献。 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陈玉说,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得。中医是博大精深,学无止境的,总是让她有进步的空间、新的突破,也总会带给人们与病魔抗争更多的希望,这让她一直充满着动力。辨证精准,用药严谨,这是她对自己的要求。为了在浩如烟海的门类流派中成为集大成者,她从未停止过学习和探索。大多数人会认为中医是“慢郎中”,治不了大病。陈医生却不这么认为,“中医在危急重症的治疗方面有丰富宝贵的经验。”依托三甲医院病源丰富的优势,陈医生开展了对多领域疑难重症的攻关,她虚心地向各科医生学习,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今,人们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总会想起“要不找中医试试?”她说,“在综合性医院中,中医的声音还很微弱,但相信那些没有成见的西医同事会客观地评价中医中药的作用,更多地与中医合作,提高治疗效果,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帮助。”2011年,身为副主任医师的陈玉被医院破格聘为“知名专家”。2015年,陈玉被评为“首届廊坊名医”,并于2017年牵头组建了廊坊市中医药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18年,陈玉组织了“中药的用药安全”省级继教项目,对全市三甲医院及基层中医药从业人员进行中药的用药安全培训,使疗效与安全并重的理念在全市得到了加强推广。每当流感等疫情期到来,陈玉都会坚持战斗在临床一线,运用祖国医学瘟疫治疗经验,积极参与疾病的综合防治,被任命为廊坊市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疗救治专家组中医专业组组长。 教书育人,宣传中医 “有效中医,安全中药”这是她奉行的工作原则,中药的用药安全,始终是她关注的重要内容。她强调“用药如用兵”,用药时要权衡利弊,“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所以经常听到她劝导患者少吃药,代之以积极的心态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工作中,她也利用各种途径宣传中药用药安全,还开办了一些相关的科普讲座。作为河北医科大学教学医院在职教师,她言传身教,教书育人,多次被评为优秀教师。学生们喜欢陈老师,因为她讲的课形式生动,内容充实,态度严谨。从她身上,他们不但了解了中医,更领略了一个热爱医学事业的医生风采。 由于工作繁忙,因此陈玉的生活十分简单,在保证营养、睡眠、身体锻炼的基础上尽量简单化。她认为这也是不受工作干扰的独立时间和空间,是休养生息、回复精力所必须的,也就是说,把工作和生活尽量地分开,凡事要有计划性,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效率。每当问及她的成绩,陈玉总是说:“对于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医大夫,我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会更加努力地工作,使更多的患者受益。” 孟丽红,女,1987年8月18日出生,32岁,中共党员,沧州市南皮县气象局工人。2017年她当选为沧州市第九届党代会党代表。2018年被评为“河北省巾帼建功标兵”,2019年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孟丽红2012年进入南皮县气象局成为一名气象观测员。多年来,她始终热爱本职工作,不断提升自身素质,践行“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从一名气象工作的“门外汉”逐渐成长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骨干,出色的完成了本职工作任务。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 孟丽红作为一名年轻的共产党员,严格遵守党的章程,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始终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在生活和工作中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该同志于2017年当选中共沧州市第九届党代表,使她进一步认识到作为一名党员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爱岗敬业,扎实做好气象工作。 2012年,孟丽红来到南皮县气象局成为一名地面气象观测员。面对陌生的气象知识,生涩的专业文件,她不怕吃苦,勤奋学习,在零基础的情况下,仅用两个月的时间就通过了上岗考试,正式走上观测岗位。 在工作中孟丽红秉承气象人兢兢业业,埋头苦干的精神,密切监视天气变化,及时准确的做好气象服务。她与同事团结协作,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严格执行业务规章制度,密切监视天气变化,严谨的观测记录气象数据,认真巡视观测仪器,准确及时的编发各类气象报告,仔细整理上交各种观测资料,保证了观测业务无迟报、漏报情况发生。 三、钻研业务,努力提升职业素养。 工作之余业务书籍是她最好的陪伴,勾勾画画的笔记,记录了岁月流逝、知识积累的过程。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为她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多次在竞赛取得优异成绩:2013年获得沧州市业务技能竞赛全能第四名;2014年华北区个人全能第三名;2015年河北省第一届装备保障技能竞赛全能第五名、沧州市综合业务技能竞赛个人全能第二名;2016年沧州市综合业务技能竞赛个人全能第一名、河北省气象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第四名、第十一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个人全能一等奖第一名。 四、总结经验,发挥“传帮带”作用。 2018年,作为河北省气象局备战第十三届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的教练组成员,孟丽红努力适应新的身份和挑战,在集训中严格遵守教练组安排,发挥自身技能帮助队员提升。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河北省气象局再创佳绩,蝉联全国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团体第一,三名参赛选手分别取得个人全能第一名、第三名和第五名的优异成绩。 《河北工人日报》和《中国气象报》等媒体对孟丽红同志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王爱英,女,汉族,1973年11月生,中共党员,省人大代表,河北煜剑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她是奋战在节能减排一线的女战士,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并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她投入上百万元支持部队建设,关心关爱困难军属,用行动温暖子弟兵,用真情续写老区拥军故事。她乐善好施、热心公益,洪灾面前,积极捐款捐物,组织抗洪救灾、重建家园;先后资助十余名贫困学子完成学业,累计为社会捐款达80余万元。 她是节能环保领域的发明家,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为节能减排做出突出贡献。出生于涉县西达镇匡门村的王爱英,从小家境贫寒,但她胸怀远大,敢闯敢干。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爱英在炼钢车间看到由于钢坯切割造成的废渣堆积如山,觉得实在可惜,便放弃了自己原本很火的生意,立志缩小割缝、减少浪费,为此她不惜重金聘请专家,并亲自跑上海、天津考察学习,连续数个月做实验,改进割嘴设计,终于研制成功。目前这项技术已在邯钢、鞍钢、天铁集团等投入使用,为国家节约了数以万计的钢铁资源。十年如一日,王爱英在钢铁节能环保领域深耕细作,先后发明钢坯火焰窄缝切割装置、高炉转炉煤气放散塔直燃式自动点火伴烧系统、无动力内燃喷射式烤包燃烧器等专利技术,填补了国内外空白,每年为用户节约成本5.8亿元,为减少污染排放、降低雾霾形成做出突出贡献。 她是爱国拥军的带头人,二十多年矢志拥军,用真情续写老区拥军故事。从1996年家乡遭受洪灾,目睹子弟兵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乡亲的那一刻起,王爱英发誓一辈子拥军,20多年来,始终把军人当亲人,累计投入上百万元关心关爱军人军属,支持国防和部队建设,走访部队和优抚对象600余次,用行动温暖着子弟兵,被多个部队誉为“爱心兵妈妈”。 做好拥军工作,关键在用心用情。王爱英捐赠的拥军物品,包括背心、羊毛衫、水杯和笔记本,都要精心设计,受到部队官兵们的欢迎。作为涉县新联会会长,王爱英积极宣传拥军。在她感染带动下,涉县拥军队伍逐步壮大,有私人诊所医生、电动车经销商、宾馆经营者……她们纷纷对现役及退役军人推出了优惠政策。他们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老区拥军优属光荣传统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她是助人为乐的践行者,用一次次付出、一桩桩善举温暖着他人。抗洪救灾、捐资助教、扶贫济困,王爱英总是慷慨解囊,无私奉献,累计为社会捐款达80多万元。2016年,涉县发生“719”特大洪灾,王爱英发扬大爱精神,不仅个人带头捐款10余万元,而且积极募捐,并组织救灾队伍参与抗洪救灾、重建家园,受到县委、县政府特别嘉奖。王爱英长期资助十多名贫困学生,被授予“慈善之星”“助教模范”等称号。每年“七一”“十一”等重要节假日,王爱英都要回老家匡门村看望贫困老党员、退伍老兵和困难群众,给他们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王爱英勇于担当,乐于助人,充分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反映她事迹的专题片《筑梦蓝天》被评为全国优秀电教片,在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站展播。 王爱英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河北省“巨人计划”第三批创新创业团队及领军人才、河北省能工巧匠、河北省巾帼建功标兵、邯郸市最美女性、最美邯郸人、邯郸市三八红旗手、邯郸市劳动模范、涉县爱国拥军模范等称号。 每每提到胜利小学的创办,赵文学都会留下眼泪。年少时,家中因贫困而辍学,在学校一向成绩优异的他,心中无限失落,上学,能够让自己的孩子上学,能够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上学,接受良好的教育成为赵文学心中的梦。怀着这个梦想,他不断努力拼搏,于2006年创办了邢台市桥西区胜利小学,在学校创办期间,他的父母先后离世,亲人的离去让他倍感伤心,但是父母的话语让他谨记在心,“一定把学校办好”,此后,他以校为家,不断提升学校品位,以身作则,开拓创新,狠抓管理。在他的带领下,胜利小学的领导班子团结协作,全校教师齐心努力,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校园文体活动丰富多彩,学校先后获得邢台市5A学校、邢台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单位、邢台市少先队活动师范学校、邢台市标准化小学等荣誉称号,成为邢台市民办学校中的知名品牌。 投身教育事业的他,一直在用实际行动帮助贫困家庭子女圆求学梦想,截止目前,累计资助学生近千名,资助总额达300余万元。 热心公益 回报家乡社会 多年来,赵文学一直不遗余力地支持家乡及家乡的教育事业,家乡要修路,他带头捐资40万元;孤寡老人生活不好,他捐款捐物积极帮扶;情系家乡教育,他用实际行动激励孩子们努力学习。就这样,他一直无私地为家乡公益事业出钱出力。 在他的组织带领下,胜利小学与沙河西葛泉、绿水池等乡村小学开展手拉手活动,送教下乡、捐献物资……1997年,为母校捐资5万元;2010年,向沙河市西葛泉小学一次性捐赠现金20万元,电脑10台,并向学校图书馆捐赠图书10000册,以及400套书包文具等学习用品, 同时还多次为西部贫困小学捐款捐物。在汶川遭遇地震,以及南方发生冰冻灾害时,他分别捐款5万元和2万元;在得知在追捕逃犯过程中遭遇交通事故牺牲的沙河民警张占军的事迹后,赵文学免费让英雄的孩子在胜利小学就读并提供帮助…… 一份付出,传递一份感动;一份爱心,传递一份温暖。赵文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不断抒写着爱的意义。 以爱引领,用团队力量把爱心传递 作为邢台市爱心协会会长,他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并汇集社会各界爱心力量,扶助弱势群体,奉献爱心。 2016年7月19日的洪灾发生后,他主动带领大家为受灾群众捐赠物资并积极投身到灾区抢险救灾工作中。 爱心协会目前分别在邢台县、南和、临城、沙河、广宗、南宫等贫困地区小学建立了11个爱心助学点,协会积极资助贫困学生并主动联系爱心企业,共同奉献爱心,累计捐赠图书2万余册,建立了8个爱心图书室和20所协议帮扶学校。 在春节前夕,赵文学及爱心协会志愿者都会以定向资助方式对特困学生家庭进行走访,为他们送去大米、白面、食用油、方便面、鸡蛋、衣服等物资,同时叮嘱家长,要让孩子努力学习,多创造学习环境。如今,爱心协会已经成为市里乃至全河北省的一个公益事业的亮点。 投身教育事业、反哺家乡、感恩社会、热心公益,这就是赵文学,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企业家,谈到他多年来的善举,赵文学说:“我从农村一路走来,我只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感恩社会、回馈社会,为弘扬社会正能量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董占花,女,1960年4月出生,籍贯河北宣化,现居住于张家口市桥东区大仓盖镇羊房堡村,常年照顾脑梗丈夫和植物人儿子,靠丈夫微薄的退休金生活。 晾晒湿棉被、湿垫子,搓洗换下的尿垫、衣服,做饭……十多年来,她的每一天都是这样开始的。 儿子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十多年来她默默守护悉心照料;公公年老体弱失去自理能力,她接到家里体贴入微地照顾;三年前,丈夫因脑梗瘫痪,她不离不弃陪在身边。 拳拳守护爱子心 回想起十多年前发生在儿子身上的事,董占花仍心有余悸。 当时是9月的一天,北京打来电话:20岁的小儿子明明在平谷区出了车祸。 车祸后,董占花看到儿子的第一眼就呆住了:走之前活蹦乱跳的儿子,躺在病床上不眨眼、不说话、不会动,泪水迅速充盈了她的眼眶,大颗大颗掉在地上。上前抱住儿子,她哭到天黑。 盼儿子早点醒过来,她陪儿子说话,给儿子按摩;怕起褥疮,她给孩子擦洗身子;儿子插着胃管,她用注射器喂水、喂流食……从早到晚,董占花的心围着儿子转,一切都为了儿子尽快好起来。 大年三十,明明的腿会动了,董占花激动了一天。她对自己说,“没白干、没白费,我儿子有救”。 每天1000多元的医药费,家里的钱都搭进去了,亲戚的钱也借遍了,20多万的外债,住院8个月花了30多万。这个家再拿不出钱了,明明出院回了家。 照顾明明,困难之大超出常人想象。董占花每天早5点起床,洗衣服做饭;一天喂4顿饭、3次水,隔2小时翻身一次,换洗八九块尿垫,早晚各擦洗一次身子,隔几个小时按摩一次…… 明明180斤的体重,每做一次大的翻身、换被褥董占花都累得够呛。白天忙到很晚才睡,晚上换尿垫、帮儿子翻身,本就有高血压的她累倒了,中风引起了神经性头疼。 “孩子需要我,我不能倒下!”凭着这样的信念,她强撑着又开始了一天。 不知过了多久,董占花也记不清了:明明的左手能动了,双眼睁开了。“孩子知道我在他就不乱动,有时候也发脾气,往地上扔被子。”谈到儿子的日常,她像所有母亲一样话语中尽是爱与包容。 十多年来明明就这样躺在床上,有人对她不理解,董占花却坚定“好歹命捡回来了,只要我活着,就不会放弃他!” 无微不至孝老心 屋漏偏逢连夜雨。2010年,婆婆去世,83岁的公公需要照顾。 “别人都要出去干活赚钱,只有我在家,把他爷爷也一并接过来吧!”每天照顾儿子已是压力很大的董占花将伺候公公的重任揽了过来。 从此,董占花一边照顾儿子,一边伺候公公。 公公腿脚不便,大多数时间呆在床上。董占花每天给老人倒洗脸水、端水端饭,搀扶老人大小便,凡事悉心照料。 “老人岁数大了不利索,有时也往床上拉尿,每次都要及时换洗、擦洗身子,还有儿子也需要照料,那段时间真的很艰难……”回忆起那七年的日子,董占花感慨颇多。常常满脸疲惫,但从不轻易流泪,她深知,只有坚强才能撑下去、熬过去。 街坊四邻都说她公公有福气,摊上这么个好儿媳。董占花说:“谁都有父母,谁都有老的那一天,将心比心,孝敬老人是应该的。” 不离不弃夫妻情 十多年来,董占花和丈夫老张省吃俭用。眼看就要还清外债了,灾难又一次让这个苦难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7年1月20日,老张查出了脑梗,是糖尿病并发症引起的重度脑梗。 “天要塌了。”回想当时,董占花感觉心在滴血。 大年二十九,血栓脱落、堵塞、流泪流汗,颅压升高,老张病情突然恶化,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书”。接到电话,董占花脑子一片空白,“蒙了,全懵了,不知道该怎么办。” 老张命大,熬过了危险期。大年初三,他活了过来,但左侧偏瘫了。经过3个月的治疗,老张虽然不能动但有意识了。 2017年4月,老张回了家。从此,董占花一边照顾小儿子,一边伺候老张。大儿子也不能出去打工了,在家帮助老张康复锻炼。 白天,董占花给儿子换洗尿垫衣服,煮饭喂饭、按摩、擦身子,给老张穿衣服、洗脸、做饭喂饭、打胰岛素;晚上,西屋一个、东屋一个,董占花陪着儿子也得听着老张的动静,这个尿了,那个叫了,一晚上折腾三四回。 整天,董占花就没有歇息的时候,一双手忙个不停。她粗糙的手背上满是冻痕,“天冷也得在院里洗尿垫、衣服,冬天早晨冷,手都冻麻了。” “苦点累点咱都不怕,现在最愁的就是药费了。”董占花算了一笔账,老张头一年看病花5万多,以后每年医药费也得3万多,家里养了几只羊,年底也就卖个1万多,大儿子也干不上活儿。日子过得实在艰辛。 对于董占花来讲,家就是她的一切。她说:“儿子和老张都在,至少是个完整的家。只要他们都好好的,日子再难也能熬过去!” (来源:中国文明网)
来源:文明河北
|